帮助中心 关于晓然晓然---您身边专业、贴心的心灵伙伴

什么是嫉妒?

发布时间:2021-9-18 浏览次数:921

生活中,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人们说自己嫉妒(envy)某人,比如“我嫉妒他的才智”。当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出“嫉妒envy”之时,往往是一种内在的欣赏/赞赏,有着钦佩和赞美的意思。比如,英国人常常炫耀的“英国国民保健制度(NIH)是世界各国嫉妒的对象”。这里的“嫉妒”均解释为“羡慕”。 

 

然而,随口而出嫉妒是一件困难的事情,因为嫉妒一种痛苦的体验,令人抓狂的,甚至是令人羞耻的。所以我们羞于承认嫉妒,不过,正如社会学家赫尔穆特·舍克所说,嫉妒是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。

 

1

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(感受或者态度),这种情感很难把握。

 

精神分析学家罗榭(Rocher)将嫉妒定义为“精妙的非理性现象”,此外,嫉妒常常与贪婪、气愤等其他情感和行为相联系。我们没办法测试嫉妒,石蕊试纸和脑电图都帮不上忙。我们只能从嫉妒对象和旁观者那儿发现蛛丝马迹,因为嫉妒者很少(在极个别的情况下)承认自己的嫉妒之情。事实上,嫉妒者自己也常常意识不到这种情感,即便在旁观者看来已是十分明显。我们先来看一看专家们在解读嫉妒上有着独到的见解。

 

《韦氏小学词典》将“嫉妒”定义为:“一种不满的感觉,对他人的优长或好运感到厌恶。”相似地,《韦氏国际词典》将“嫉妒”定义为:“因他人的优长而产生的痛苦和厌恶感,伴有拥有同样优长的欲望。”定义中,主关键词是他人拥有的“优长”;次关键词是“羞辱与憎恶”;第三个关键词是“渴望”拥有优长,这是与贪婪有关的表现;第四个关键词是“隐藏”。

 

爱泼斯坦写道,“嫉妒的本质特点是它的隐蔽性和秘密性。嫉妒是所有内隐情感中最为隐蔽的,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样一个事实:嫉妒是我们行为的驱动力。”“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怀有嫉妒之情,认为这是不光彩的,刻意的伪装最终导致自己也被蒙在鼓里。”所以,相较于其他人性的弱点,嫉妒更加难以被察觉。

 

康德在讨论“惩罚”时写道,“规范的术语在语义上精炼地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,然而,这不是定义。只有那些没有历史的东西才能被定义。”即便如此,我们还是要试一试为“嫉妒”下一个定义。

 

起初,我对“嫉妒”的定义是: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,源于与他人在个性特质、物质财富以及成就等方面的比较,嫉妒者看重这些方面并发现自身存在差距,体会到缺失感,甚至感到羞耻、愤恨和羞愧。这一过程是:比较—自卑—愤恨—羞愧,起初是感到自卑,之后被整个过程所折磨,感到了无生趣。

 

每个人都被嫉妒所影响,或有意识,或无意识。多数情况下,好胜的、骄傲的、自恋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。依舍克所言,嫉妒是普遍的,是人所共有的,在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表达嫉妒的词或方式。

 

2

爱泼斯坦写道,“没有人能够内心强大到不嫉妒他人的成功”。骄傲之人难以摆脱嫉妒,不过在但丁看来,那些真正自负的人不会产生嫉妒,我理解但丁的想法,因为他自己就很自负。嫉妒的产生因人而异,有些人对某些方面并不看重,他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,“为什么那群人会嫉妒这些?”

 

愤怒常常与嫉妒相伴而生,其激烈程度范围宽广,小到和风细雨式的,像一片云彩轻轻拂过艳阳,大到万马奔腾式的,大发雷霆,一阵狂怒。其他一些情感,例如贪婪、自大、自恋和怨恨也常常与嫉妒联系在一起,雄心壮志、竞争对抗会增加上述情感产生的概率。(我们常看到其他物种为获得父母关注和喂养而竞争。)无论是暴力攻击还是报复社会,这类充斥着敌意的偏激行为,常常由嫉妒引发,但不是所有偏激行为皆由嫉妒所致,有时因为一报还一报,攻击行为自身就是下一轮打击报复的导火索。

 

嫉妒常常涉及其他个体,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种“有指向性的情感”。舍克认为,嫉妒好比社会存在的一部分,而人们普遍将其隐匿、压抑。我有一个朋友,曾经认为自己没有产生过嫉妒之情,而现在认为嫉妒是“虚荣心的见证人”。他说:“与他人对比后,自大、自恋和自我认同引发了怨恨,进而导致嫉妒,而后发展至攻击报复行为。”他认为怨恨导致嫉妒,而我认为怨恨因嫉妒而生,报复行为仅仅是或然事件。

 

嫉妒很少单独出现,常混杂着其他情感,这些情感大多令人痛苦。嫉妒经常发生于两个人之间,显然,两人的关系是嫉妒者与被嫉妒者。当然,嫉妒也会发生在多人之间,此时,嫉妒对象是一个群体或阶层,比如成功人士,健康的年轻人,富人,或是排挤嫉妒者的小团体。当然,嫉妒者也可能是一个群体,他们有着相似的愿景,对另一个群体的优长有着相似的积怨。 

 

3

嫉妒的核心要素是看到他人长处后产生的痛苦的自卑感。里瓦罗尔(Rivarol)称“比较”为“嫉妒之母”。威廉·R.纽厄尔将“嫉妒”定义为“对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,或是那些我们想成为的人,或是那些拥有我们无法得到或难以得到的东西的人,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厌恨”。拉布鲁耶认为,嫉妒“与石头坠落和大火燃烧一样,是一种自然现象”。神父大卫·W.赫尔(David W. Hull)认为,“嫉妒是'七宗罪'之一,没有人愿意承认。它似乎是最下流的、最糟糕的、最卑劣的。蔑视、狡黠、邪恶。对嫉妒的描述向来不友好”。

 

嫉妒因比较而生,由他人某方面的优长引起,或有形,比如财富,或无形,比如人格魅力。阿奎罗(Aquaro)认为,嫉妒“证明了一个事实:美好的东西是限量供应的”。在一些场合,限量是发挥作用的,比如限量产品,这里的优长源于稀缺,例如,毕业班每班一名学生致告别词,独一无二。当一样东西拥有的人多了,这样东西也变得普通了,优长也就不明显了。嫉妒者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怨恨所羁绊(“为什么她的颧骨那么好看?为什么我的脸长得像颗土豆?”),有时还会感到特别不公平(“我那么优秀,工作那么勤奋,但仍旧没有获得奖赏!”)。有时,嫉妒者可能感觉其他人拥有优长,而且认为他们获得成就顺理成章。在那群人身上,优长像是沁入他们的血液中,化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,而他们对成就依旧保持谦虚的态度。

在上述情况中,人们忍受嫉妒的能力会增强还是削弱?学界就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。


本文来自心理学空间网,内容只用于分享交流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 

 

技术支持:博搜科技